11-The Pool

现在说这样的话大抵是不应景的,寒潮掠过New Hampshire,另一边却是山火肆虐——这恰好说明了北美气候的多元性。

深冬的风也仿佛吹到了youtube music里,那些“孤冷哀艳”之辈大有冒头之势。也罢,适当降温是好的。最近听了不少Tori Amos的歌,这首The Pool给我的印象反而很深。和PJ Harvey 的The River一样诡异,声音却有不同…转而思考,诗人和灵魂的问题。

10-加冕弥撒

上个月柳叶刀(Lancet)一篇文章指出,中风醒脑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疗效相比安慰剂无显著差异。用双盲实验去重理中药,在我看来,往往是徒劳。中医的哲学观里,万事万物都有联系。在一次次偶然、随机的事件中,逻辑成了一堆昂贵的废品。其拥趸者则时常强调,传统文化是神秘难测的、不容言说的。与现代医学的对立和喋喋不休的争论,让人心烦而无果。科学可以治人,但是无法救人。

宗教是高于科学堡垒的,其高尚和号召是科学难以企及的。往往科学家都是在神学的启示中得到灵感。晚年的牛顿苦心研究神学,这些研究对于牛顿来说,可能远比某只苹果要来得意义深远些。

莫扎特的加冕弥撒 (Coronation Mass, 注:弥撒曲是天主教弥撒祭典活动演唱的歌曲) 很显然是这种宗教感召力和莫扎特虔诚修心的结果。那时的莫扎特过得很不好,经济危机、丧母和失恋,给年纪不大的他感受到社会现实的万恶和无助。他能寻什么帮助呢?似乎只有宗教了。通过虔诚的祈祷来得到慰藉。加冕弥撒少了很多浮华绚丽,多了一个感受到实际悲痛的平凡人的真切感受和内涵。它是感人的。

这个现场录音是卡拉扬1985年在保罗二世加冕典礼上演奏的,还有现场的视频。比起其他一些知名版本(如Trevor Pinnock的),这个版本速度上很慢,但这样处理很符合加冕弥撒典礼的气氛,一种洗礼、内敛是其他指挥家,或者年轻的卡拉扬很难做到的。听着这个,许能看到当年的莫扎特,窘迫而无助的莫扎特。

It’s time, time, time

It’s time, time, time…最怕这种呢喃。点此试听

早早的看到西边的云朵似烟一样的袅袅上升,让人想起麦兜妈妈火化的一幕–袅袅上升的黑烟。衰老啊,衰老。我不能否认你是自然流程,也难以改变自己是这个流水线上的一个产品,但是很恨你。人年轻时不知道什么是变老,长大后恐惧变老,直到老年时接受自己变老。

大爆炸产生了宇宙,宇宙仍在继续膨胀,所以世界是运动的。由于运动,所以产生了时间,大抵是这样吧?爱因斯坦说,以光的速度运动甚至超过它,就会使时光停滞,乃至回到从前。所以,追逐阳光,它会使人年轻?

08-Slide to Freedom

slide to freedom

Slide to Freedom深得了六十年代晚期旧金山的非主流文化之精髓。Doug Cox等创造的这张专辑,糅合了密西西比蓝调和印度音乐。它跨越了流派的藩篱,因为有时(当然是罕少的)音乐本身就是一切。从滑音美妙的Pay Day到熙熙攘攘的Meeting by the Liver一路听来,这伙音乐人很特别。

Pay Day是完美的开端。Doug Cox的嗓音与密西西比三角洲出生的人略略不同,带着轻微的粗野和颤动,不过很配这音乐。Cox的吉他和Bhatt的莫罕维纳琴配合得既简单又奇妙,这可能技压了所有不插电蓝调……

他们说这张CD是“群贤毕制”的,一点儿没忽悠。因为专辑后有不少看不见、听不到的工作人员。Cox自己在封套上注明:“这不是一帮普通乐手。与这样秉赋高超的音乐人一起,组成一个自由音乐组合,是我音乐事业的一抹亮色。”碟上的音乐不仅是语词,它们是人神之约。

点此试听

07-Monster OST

monster

是枝裕和2023年的电影《怪物》(かいぶつ)。一位单身的母亲怀疑自己的儿子麦野湊被霸凌,闹上学校,与参与的老师不停的拉扯。同时儿子和一位同学星川依里错综复杂的关系被一点点解开。

电影以闹市的一场火灾开篇,以平和安定的调子结尾。田野、蓝天、白云,小孩子们无忧无虑上学的画面,无不显示了这个日本小镇的平静安详。这让我想起《大鱼》(Big Fish)里的忘忧镇,人们把鞋子挂在电线上,踏着油油的青草,快乐地度日。连房屋的颜色都是可爱温馨的,但是那里的人内心所展现的极度保守也是属于小镇的特质。人们没有了进取心,闲适得有点无聊,诗人写不出诗。这种小镇无疑是童话的产物,也是童话的结束。

如果说《大鱼》是构建在童话上的,那么是枝裕和的这部《怪物》则更有些社会化的味道:那种表面的平静,深层却千疮百孔,道貌岸然。死去的猫被细致地深入观察,被点燃后仿佛能闻到尸体的味道;看上去唯唯诺诺的校长,可能杀死了自己的孙女;儿子死去的父亲被母亲“做成”一位榜样去激励儿子的成长,其实他是在出轨的路上意外去世…同时,电影有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很有精神分析的味道。比如中间掉在地上写着怪物字样的小画纸、印满学生手印的墙面,还有就是是枝裕和惯用的温暖感,最后总是让你若有所思。

这张OST(点此打开)充满了恬淡的色彩,却又透着一种神秘诡异。Aqua就把这种离奇的基调渲染地淋漓尽致。听原声的时候很容易想到电影中湊和星川互动的场景,似乎可以神奇地形成一个刺激回路,让人一点点破碎,又一点点完整。一种忧愁、诡异、梦幻的气息如梦一般氤氲在耳畔—当然,这也可能只是一种属于我的“怀旧”。

06-Fade Away

<花季少女>(Flower)是2017年的一部电影,讲的是青少年的故事。阳光而热力四射的年轻人,既有不羁的自在,也有相符的不知所措。片中主角Erica那迷乱的家庭、身份的认同过程,在其他小说电影里早有出现。像<假面的告白>里三岛由纪夫对青少年时期自我的大鸣大放的例子,也并不少见;甚至最后去墨西哥逃亡的情节,在<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 1991)中也可以找到相似的一幕…不过这样的电影还是会惹人喜爱,因为对任性青春的向往属于绝大多数人。然而秣丽春光,最终总是会被一抹颜色染暗。这首Fade away(Susanne Sundfør) 虽然十分清丽,歌中的寂寥和落寞却还要胜过另一首插曲 Unfucktheworld(Angel Olsen)。如果对电影情节熟稔的话,听着就能想到相关的情节。youtube link

04-The River

如果生命是一个礼物,可以预先检查,想必很多人都会婉拒。萨特的《隔离审判》里,三人被关在一间囚室,彼此折磨,互为地狱。难怪索福克勒斯、拜伦等人都认为:不出生才是最好的出路。叔本华说过,人生就是一副风景画,远看还行;近看就不堪入目了。那什么才能成为快乐呢?其实,人生的快乐是错觉,唯有痛苦和不痛苦。写到这些似乎转入极度的悲观,可确实如此。对于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绪,我们与其冷静理性,还不如悲观视之。人生如此虚无,又如此荒谬,在这种荒谬之上还总有些数量庞大的人不知所云的说着、做着、惩罚着他者。这种荒谬不是人性,而是虚无的本质:人恐怕自己所做的一切失去意义,也恐怕自己的目标成为泡影。而我们称之为“身外之物”的存在到底是什么呢?还是虚无吧。

这首The River,迷离、鬼魅,甚至有点冤魂不散。让人不免思考一些问题:到底谁才会需要生命这样的“馈赠”?(youtube link

03-拥有

生活宏观上有两个旋律:输入和输出。输入是物质,输出的是诉说与情感。专辑名《迷藏》,按我的理解是这个意思—迷:迷失在输入;藏:隐藏了输出。现在人是不是一直在输入,而忽略了输出?也许拼命的追逐“世俗成功”真的是因为没有安全感吧,可是吃多了会肚子撑、会吐,也会不想动,最终伺机寻求通道排泄解决。(youtube link

02-Lonely Boy

我喜欢郁达夫文字堆砌的方式,以前看他的《沉沦》,便惊叹于文字间荡漾的阴郁情感。其实,每个人被琐碎“情节”堆砌的生活,最终不免透出无比的阴郁和无奈。忽然,想起《沉沦》的第一句话: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这首Lonely boy,让人甚动情思,故节译于此。

只身吾男,魂逾佚,形枯槁。郁郁独处,信步自虞。 衣食弗匮,怃然间,望绝处,念念怀春,以销愁歔。

01-The House That Built Me

youtube link

歌曲似乎讲述了一个平凡却有点伤心的故事。你心中有没有一个房子?它是你长大的房子,或藏身紧密的大都会,或临一碧如洗的大海,又或孤立于一望无际的田野。里面住着一个人,她/他总是希望用简单而温暖的言语把你一直留在这里,可惜结果总是事与愿违,最终留下的总是<空气人偶> 里描述的那种空空如也。饶是如此,它带来的却是冲淡恬静。我这是近乡情怯吧?

@分类记 记得陈绮贞以前唱过:精选集总是正确的误导了我们要去的方向,总是把暗示的顺序搞得很乱,其实从头听一遍还是一条迷路的捷径。我一直弄不懂这句话的含义,直到想做个“收集者”,才渐渐懂了些意义。有时候好像听到了些好听的BGM,但是脱离了背景便没有那么美,那么悦耳了。是吧,过分的雕琢或者选择,而丧失了整体性。遂命之为“不寐”,以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