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不得不“被动”听到很多关于Floyd(link)之死的事情。从电视上的报道可以看到美国各大城市的森严戒备,同时经济的复苏看不到起色。据说很多小型企业的处境非常惨淡。燃烧的美国国旗、大标语、山呼“黑人命贵”,从这些场景我们可以发觉美国的反种族歧视的情绪高涨。前段时间另一个由于被动传播而获知的新闻–反抗居家令,为复工而游行。从所谓的高度和意义上来说,两者可能无法相提并论,如果要把前者上升到国格、政治问题的话,可能会被指责过于联想。然而,我们如果从压抑的角度来看这两件事情,就可以发现美国民众表现出来的行为动机是相似的。

复工抗议爆发后,美国人高呼:“I prefer dangerous freedom over peaceful slavery”。类似的“奴役”、“自由”等字眼在反歧视运动中也可以找到。这一方面要感叹流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迅速,另一方面也集中反应了社会主流的聚焦点。从动机的关联性来分析:前者属于人文关注、后者属于暴力关注。

居家令的效果是不能否认的,人民要求复工的心情也很好理解。可很多新闻标题上都会用到指向性很强的文字来勾引读者的眼球:反对政府的禁令,埋怨抗疫的失败。林肯著名的演讲中声称美国政府是民有、民治、民享。这是革命者的说法,然而万物皆有变化,岂能长久?由于文明的发展,压抑就随之不断增加,越是高度的文明越是繁多的压抑。比如,国内几千年文明对个体的压抑,经过五四、军阀、建国、文革的不断打造,最终在八九年四月的某个早晨猛然勃发。值得肯定的是,一场运动不可能“满足”国民。尼采提出了阿波罗式美和狄奥尼索斯式美,在这类事件上,两者转换得相当快。

反观暴力关注。美国宪法上规定公民有游集会自由权,美国人民也深爱此道。隔三差五总能在电视上看到游行队伍义愤填膺。当然还有其他方式的游行,比如纽约的集会,示威等。我不常去city,想必大家见得都比我多。对最近美国各地的打砸抢,我大概可以仿照“集体XX欲”来给这种欲望取一个名名字–集体暴乱欲。这种欲望的满足直接方式是暴乱,如起义、反动、暴力抵抗等,其他变形很多,比如游行、集体自杀、做礼拜。

集体活动的压抑自然就导致集体暴乱欲的沸腾。这些喷发与沸腾多半是失去理性的,狂妄不羁的。今天看到有人提出反种族歧视者应理性抗议,仔细想想是不可能的。压抑太久的欲望一旦爆发,那当然是欲罢不能。还有些人认为这种“抵制的运动”能增加种族间凝聚力,促进种族的融合,然而,凝聚力不是说聚就聚,融合则更是想而不得。我大概可以看到那些本来就因疫情经营惨淡、门店现又被破坏而影响到本来就微薄收入的员工们,他们没有错,他们其中也有少数族裔,他们也在用自己的一份付出得到社会的回报,他们甚至有可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 股市还是蹭蹭上涨的好,到口的羊肉飞了总是会让另一些人很沮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