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无问东西》有几天了,一直觉得为这样的电影写东西没意思。此片除了比较漂亮的摄影、打情怀牌和一众明星参与外,我以为是无甚特别的。然而,接踵而至的评论却让此片越显丰满,有的居然上纲上线,为它打上“最..电影”的标签。这种纷繁的评论倒让我颇有所思。

首先是扑面而来的好评,从大网站到朋友圈,现在去豆瓣都能看到此片的高评分。我也正是赶了这个时髦,才下来欣赏的。但感觉正如有人所说“见面不如闻名”。其票房之所以能持续走高,有人分析是口碑式的传销手段,还有人分析是由新闻刻意炒作而成。

其次是另一种大不同的观点,认为此片很烂,叙事凌乱、太矫情。不少观众看的云里雾里,提前离场。而且很多地方不严肃,有刻意美化的嫌疑。有人甚至在论坛提问此片与真实的清华校史有哪些联系。

各种各样的观点无非是这两派。前者劝后者换一种角度欣赏,看到它的诚诚的精神和清华百年;后者对前者的卖力煽情则大张挞伐……在此我不站在任何一方。我觉得有趣的是官方态度。此片12年杀青,却在18年上映。其中一死一伤的文革悲剧,我想任何一个政治家都不会对段内容感到舒服。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它定位为“文艺片”、“青春片”。

我早说过,文艺片无非是那些处境尴尬的一小撮电影的集合。在一些迫不得已而左右为难的时候,人类倾向于合理化地开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