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烺光教授的《美国人与中国人》(华夏出版社,1989)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 结构严密。作者的体系充分的展现了中美差异–从生活艺术、两性关系等个人需求,到错综复杂的社会活动,再到两国文化的弱点。

  • 以个体生活为线索。作者并没有落入以时间为轴的窠臼。因若以此来写,则暗含了一个假设:差异从属于时间。而我们都知道,很多习俗并没有随时代的进程而改变。

  • 论证的取材广博。作者从故事历史,还有时事中汲取营养。

  • 不盲目信从。对前人作品有自己的见解,对社会活动有深刻的反思。书中不时闪烁出很有见地的观点。

然而,此版的翻译实在是一大败笔。细心的网友已经在豆瓣列出不少错误(点此查看),我在此只做一点“增补”:

  • “尤森麦特国家公园”(95页)。现常称为“优胜美地”。

  • “头三十年,一个人仰慕父亲、照料孩子,后三十年,仰慕儿子,敬重父亲” (111页)。一般说:“头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

  • “《生活值得生活》”(118页)。很奇怪的翻译,原书为“Life Is Worth Living”。

  • “楔而不舍”(128页)。错别字,应为“锲而不舍”。

  • “OB 库珀”(169页)。应该是“D.B. Cooper”。

如果说以上音译等问题可以归咎于彼时信息闭塞,很多逻辑的混乱则实在说不过去。比如,在第98页:

现在仍有许多中国人,包括我自己,都知道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将中国视为其庞大帝国的一个省区,这很令人诧异,因为中国书籍将蒙古人的统治简单地表示为元朝

这句话不仅没有因果关系,而且并不让人觉得诧异(按照译者的逻辑)。那么,这段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的原文是什么呢?

It is something of a surprise for many a present day Chinese, including myself, to learn that Genghis Khan and his successors considered China only as a province of his much vaster empire, since the Mongol rule was presented in Chinese books simply as a dynasty (3rd editio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page 103)

可以看出,如果译为“很多中国人如果知道成吉思汗和其继任者只把中国当作蒙古帝国的一个‘省’,一定会觉得非常惊讶,因为历史书里只是简单的将其统治归为元朝” ,意思会好很多。

类似的逻辑疏漏在这个译本中还有很多。另外,很多书籍的引用并没有在正文中体现,由于与现在翻译的不同,你很难直接搜索到这些书,而原版的标注和索引则非常清楚。当然了,这是近30年前的译本,有些过时的气息是正常的。此书的重译版已于本月(11/2017)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希望这些问题得到了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