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文化
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诸多的“消极词汇”。这里说的“消极词汇”,并不是语言色彩、形态上的积极与消极,是指那些常听到,甚至会去说,却往往不解其意的词汇。“给力”这个词很长一段时间对我而言,都是消极词汇。通过伟大的百度百科,终于知道其意: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
豆瓣、校内等地都有类似人物新鲜事的功能,而且通常被放在首页上。一旦登陆帐号,好友的所说、所阅、所感兴趣的新闻,都会一目了然。如果网络的速度慢,刷新的不够快,常常觉得触目的应接不暇。从我加入网络社交开始,就不断的发现很多“给力”的活动、日志..一遍遍的刷新我不同的首页。
没事的时候随便点开看看,这些内容似乎真的很给力。有勾搭失败后的咆哮、有关于“性”趣的分类测试、有吸引大众眼光的明星性感图片,也许看到最后还能看到某位分享者的一句:“神马都是浮云”。
我使用流行语的速度不算慢,也不会对某些事物过于迟钝,但是给力的喧闹实在不是很适合我,所以索性就减少新鲜事的种类,只看书、看电影、听歌,点开各人的页面去欣赏他们的兴趣、言论。但是,看得久了我也发现了个很给力的问题。许多给力的东西,不过是把某些内容极端化,采用通俗的、易于接受的论调传达给注目着一个平常的道理。
这种给力的文化,就像论坛图片时代庸俗而速食的文化,一堆堆的感叹号,大段大段的空格,好像怎么样也弥补不了发帖者的空虚和寂寥。国庆的时候小月月的帖子,开始乐呵呵的看了,其实觉得超级无聊。一是那是别的私生活(或者是假的),二是这样的事情都能引起高度关注,对我来说真的很不给力。
还有一点困惑也是有趣的。我n多年不看电视,不想受到电视上大一统论调的侵染,但是在社交网站的种种给力下,我是不是又被某种网络集体潜意识给侵袭了呢?记得有人写过文说过这样一个问题,媒体都在用标题拼命的展示自己,结果就是报道失真。太过给力的文化也是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