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以前用聊天室聊天的情形。没有目的,简简单的文字,纯纯的交友,真是太让我怀念了。

两个完全陌生的人,透过虚拟世界里的id,从怯生生的“你好,你是哪里的”开始,再到漫谈兴趣爱好、人生理想。那时候,从来不会在乎他的背景如何,人品如何,更不会用自己内心里狭小的经验来妄自揣测。所以,你说什么,便是什么。有趣的是,能悉心的倾听不正是那时的我所追求的么?人总在不断的遗忘,又不断的重拾。

可是,网络社交的发展似乎正在朝与无条件交往相反的方向发展。在豆瓣,人人等网站上,都有介绍自己兴趣爱好的专栏。尤其在豆瓣上,对彼此的认知甚至于可以细化到对每一部电影,每一本书,每一张唱片的评分上。这些多样的信息,无疑在尽力诠释着“你是谁”这个有点哲学的问题,可媒介却只是些被“符号化”的信息。两个都喜欢<月亮和六便士>的人,可能根本谈不到一起;两个都给<午后梦回>评1分的人,理解上可以大相径庭…甚至两个同样喜欢武侠小说的人,都可能成不了朋友。

网络虚拟的存在在过度的塑造、诠释着每一个用户。而且借助的还是些存在大量歧义的符号。个体在参阅了这些信息以后,在脑中对他者进行着符号的堆砌、重组,最终塑造出另一个“人”。这种类似量化分析的“研究”方式,每天就这样无休止的在网络人脑中进行。阅人无数以后,或许还能给这些符号分分类,你什么星座、出生在何地、血型如何如何。

我们似乎都已经忙的忘却了认识、了解他者最本初的那种方式了。终于,只是在网络的平台上,用自己的漂亮小脸、漂亮身材、漂亮思维,吸引那些喜欢量化的“符号学者”罢了。因此互联网,你的信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