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not a murderer

今天终于把下了一个假期的《我一直深爱着你》看完了,觉得应该记下些什么。这部看似淡淡的电影深深的触动了我那些最最敏感的神经。电影的题材和上学期看的《我不是杀人犯》很像,都可以算作是对安乐死的道德关注。他们做的事情,是在道德上被认为邪恶无比的杀人罪—是我曾经想做却又没敢做的事。可能这也算做影响之一吧。
片中的母亲说,她的儿子全身都在疼痛、痉挛,直到窒息。看着自己的儿子被病痛折磨而得不到解脱,当时的母亲究竟是什么心态?我只是略略理解—记得曾经一个朋友和我说过,他曾站在过病危亲人的病床前。病人身上全是管子,有洞的地方直接插,没有的人工挖出来插。看着他暗灰的眼睛和泛黄的病容,真的很想把他身上的那些嘟嘟度吵个不停地仪器拔掉。
无望的结果当时已经出来了,我真的不明白,那时的人是在等待奇迹,还是想迟些再看到死神的模样。处在那样情况下,人还有没有意识?大抵是没有的,又或许是有的,只是不能用自己的言语来表达(这才是真正的痛苦)。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知道,一个人有意识想死却无力去自尽,可能是世间最难受的事。
是羼杂朋友的故事引起我的共鸣,还是故事本身与我共情。我不知道。但影片中“深爱”儿子的母亲感动了我。她的坚持,和《缅甸竖琴》中水岛和士兵们诀别时的坚持一样—都是捍卫着某种不渝的人性,不顾旁人的劝说、阻挠,甚至一切。在赎罪的要求下,水岛坚决的放弃回国的机会,带着竖琴幽然离去;在爱的要求下,母亲坚决的杀死了儿子。
她会忏悔么?也许吧。但是,法律的裁决、伦理的要求在这个问题上是绝对应该缺席的。为病患解除痛苦而实施安乐死的错对,是我不敢置喙,也不容我置喙的。为了爱可以说她冲昏了头,她真的要为此赎罪么?如果是,又是指向谁。不明所以的家人,抑或是被杀死却被拯救的孩子?“死亡是没有借口的”,影片中的母亲如是说。但在我看来,由所谓文明的社会强行建筑的铁窗,根本不配关押这类“罪犯”。
片中有一处值得一提。主人公的妹妹发现了15年前被杀儿子的病况报告,嘱咐她的医生朋友的查询具体情况。当那位医生打电话的时候,我们没有听见电话里的内容,但从妹妹抑制不住的泪水可以猜得一二。弥补这段“间隙”的,是妹妹女儿读童话的声音…真相,隐藏在天真纯正的原因下,那就是爱。
有的人亲手杀人,却不是杀人犯。可悲的则是,有的人没亲手杀人,却杀死了无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