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效应

建模的考试刚刚结束,最近也没有什么时间看什么东西了,只把前几天的一点点笔记做个整理,也算作一种“鸡肋”情绪,是为前文赘言。
一。
临近开学的假期的几日或者是快要到考试的那几天,我们都会感觉要做而没有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假期的作业是在那几天完成,考试的复习则在那几周,而更多其它的事情则是明日复明日推了下去。这个过程,好比体内消化了很多的废物,经过身体的各个器官,最后徘徊在肛门处呼之欲出。所以,我称之为肛门效应。
二。
我们在使用成语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使用,而不是习惯的分析。好像很多人学习ps,总是照着教程中的参数修改,而不是问问为什么要这么设置。于是,“血口喷人”被解做“女人生孩子”,“空穴来风”是“光着屁股的女人在跑”,更甚的“来日方长”的关注点被放在了第二个字…此种现象数量繁多,不予赘述。但换个角度看,要在使用成语的时候去考虑那些故纸堆里的典故,委实显得不切实际。
三。
杜拉斯在《情人》中这样描述了那个为了家族、金钱而放弃了爱情的中国男人“他必是通过谎骗在这个女人身中又找到了自身,并且通过谎骗完成家族、上天和北方的祖先所期求他的一切,即承祧姓氏”。爱情就是这样在婚姻面前让步,现实也同时又抛弃理想。我不知道接到那个电话对杜拉斯而言意味着什么。想来想去,如果是我,还是挂了的好,免得思考,免得回忆。

四。
人生下来就逃不过“比较”这种命运的。出生的时候,妈妈会因为你的哭声比别的孩子响亮而高兴;上学时成绩好的孩子总是会得到更多的赞赏;工作后,挣到的比别人多才能得到更多复杂的东西..甚至在死亡的时候,比别人更宏大的葬礼或者追悼让灵魂得到更多的慰藉。大家不妨细细的琢磨一下,比较能带来什么?又带走了什么?吾以为还是清淡点好。
五。
中国有句话叫“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对这句话稍微做一下分析,可以看出来“儿”和“谷”都被比作了一种物品,用来预防还未发生的一些不好的事情。这恰恰就是中国故老的一种育儿观。校内上盛传的一些诸如以取个北京女孩儿的成本为题的日志,大致就说结婚的成本如何如何。看吧,女儿虽然是“泼出去的水”,防老效果也是不错的。这算是平等嘛?
六。
话说回来,化装成外婆的狼到底是狼还是外婆?这个问题只有狼心中有数。而且更加可怕的是,有人此刻是慈祥的外婆,下一秒就成凶恶的大灰狼了。顺着这个问题,越来越怀疑文艺片的存在是什么意思。也许就是一些无处可放的尴尬电影,堆成一小撮,开了一个合理化的先例,是为文艺片。可问题又来了,揭开这个标签以后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