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PTU机动部队》截图

还有一周就要进行考试了,回想起结课以后的两周,生活变得很规律,11点半睡觉,7点半起床,图书馆泡一天。早上不用闹钟叫就会自然醒,感慨一下习惯的力量真是伟大。今早7点睁眼,困意全无,翻来覆去的想着觉得自己每天变得很机械,重复着已经设定好的方式一步一步的进行。不知道这样是好是坏?

想想大脑其实很“物理”的—在接受刺激之后做出反应,理论上来说如果我们了解到每一个物理形态运行的法则,就能轻而易举的预测到接下来的行为,如在很多纪录片中科学家们就是在对大脑进行不断的解构从而解释人们以前不能明白的问题。但是这样说必然会招来很多人的反对,他们坚信自己有着明确的独立的精神和一颗自由跳动的心灵,而不是作为一台“ATM”机,不断存取脑中的“金钱”。

曾几何时,我也这么想,因为这么不是否认了我要的自由么?

其实不然,自由都是建构在不自由之上的。如果我们听到Blogger解封,必会觉得我们得到了一定的自由,而这不就是突然从某种连续的状态中暂时抽身,而顿感荷花别样红么?说白了不过是假象。解不解封还是国家有关部门说了算,只是一时的解封让栓绑在我们身上的手铐脚链被贴上了自由的标签。

不止如此,我们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做着很机械化的过程,只是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罢了。比如说吃饭、睡觉、上厕所…等等过程都很程序化,而且这么说并不是很黑客帝国!如果每天习惯了先打饭再拿勺子,那么一旦调换了这个过程,肯定需要几天时间去习惯。而晚上睡觉的时候你又会不自觉的倾向左侧会右侧,若强制的换了方向一定不会睡的安稳。更著名的就是那个双手十字交叉哪个手指在上面的问题。

要是你还不相信或者缺乏很好的自身观察能力,那就想想周围的人。你是不是能预料到好朋友会说那些话,会做那些动作,会穿什么类的衣服?或者你会知道某个你关注的人在什么时候会出现在图书馆的某个地方。这么看来,那些所谓科学的“读心术”,关键不过是如何观察生活细微之处。

但是这样你会觉得你不自由么?我想,只是我们太高估了我们常说的自由,而看低了人类的“程序化”或者说机械属性(像不像_Matrix_)。但说到底,我们还是不自由的,想起《自由意志》(The Free Will,2006)里提到的自由意志的方式–死亡。而现在看来死亡究竟是不是自由的出口,是达到了自由?还是逃避了不自由?而这两点,有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