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英雄
前两天在校内转了一个如何确定同性恋身份的文章,收到朋友的回复,她说社会压力大,不做t了,觉得不能长久下去。让我想起了一则相反的案例–几年前网上传播的一段视频,片中一位16岁的少年在11岁的时候确定了同性恋的身份,他说正是因为同性恋的身份让他更加健硕,更细心的去体察他人,并因此获得了“生命的精彩”。
一些历史学家认同历史不容许假设;同样的,性取向亦不能假设(但是,性倾向是件很主观的事情,换句话说,你可以变成你想变成的类型)。因此,无论是朋友的话还是那段视频中的话,在我看来说服力都是不够的。我们不能用固有的一种身份拥有的视角,去揣测、推测其他的身份。不少的人认为同性恋是娘娘腔或者假小子,这种可笑的错误就是用异性恋身份窥视同性恋所得的!
一年多前《非诚勿扰》上映后,李银河发表了一篇观后的感想。其中指出,可以在一般题材的电影中将同性恋设定为主角—即“英雄人物”。这看似是一种良好的社会示范,可以改变公众对同性恋的看法,但我以为还是有些问题。
同性恋中当然是有“英雄”的(不少天才设计师、摄影师都属此类),但是在社会的某些意义下被完全的规避了。如公众总是看到同性恋者和艾滋病联系到一起。某某本来“特别的”同性恋身份,仅仅是因为和一种疾病相关联,而被搬到了公众的视野当中。同性恋的身份经常性的被以趋于死亡的方式呈现,真是一种说不得悲哀!
再者,把这种扭转公众意识的艰巨任务寄希望于影视作品不是什么靠谱的事儿,任何一个人物的形成都经过了“无数的”粉饰和修正,这种情况不仅对大人物使用,小人物也同样。同性恋那被过度装潢的形象,可能会让我们连基本的怜悯和同情都会消失。
那同性恋的身份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表现呢?这不是我可以回答的问题。但是,生活中的很多人给我们启示,如以前春晚上千手观音的表演者们,本来是聋哑人的她们通过艰苦的训练而感动了大家;同理,同性恋作为主流社会规避的一类人群,应该自己理解、尊重并不断的完善自己。是啊,人造的耶稣是不会救你们的,只有靠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