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些罗玉风的诗,其意境和文辞都颇有意思,如《流云》、《思想的悲哀》。但是,网上大家还是很难认同她的诗,从诗歌专业到网络通俗逐一分析,从中找出“不对路”的方方面面。这是个常有的现象,人们在认知事物的时候总是“以偏概全”,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晕轮现象”(又称光环现象)。大家都趋向于一种观念,优美的诗歌应该出自一位美丽动人的才女之手。

<外形本应该是智慧的载体。可是,大量的事实告诫我们,如果外在上没有积极的衬托,智慧、道德上的光芒将会大幅暗淡。在红色盛行的年代,“心灵美”的概念烤炼着多少中国人,一方面受教育,一方面又要受到外形美心灵不怎么美的女特务诱惑。不知道多少人表面辱骂,私底下打无数飞机。做一个假设,当美艳外表不复存在,取代的是丑恶,那人民们会不会更憎恨她们?

另一方面,我们是怎样去评论罗玉凤的呢?谁才有评论的资格?按照我们通常的认知,可以进行评论的人往往是学识高的、权威的、专业水平高超的。拿罗玉凤的诗来说,评价其好坏的往往是“很懂”诗歌的人(从各种角度),其他的人只有靠边站,没资格。但是,诗歌评论的起点是站在个人独特的审美观之上的,难道连审美观也是掌握在那些“高人一等”的人物的手里面么?

可是,就算是我们通过自己,用心的去审视事物,仍然会很难且存在偏见。当我们说罗玉凤过于自信的时候,是不是自己从不过于自信?当我们说谁谁不好看的时候,是不是建立在自己很好看之上?我们应该明白,很少有人会在评论人、物的时候掂量自己的本钱,然后再说出适合自己的评价。当然,很少到底是多少我完全不知,我也不知多少人利用或者阉割了话语权。

总之,评论很复杂,引起我们对美丑、好坏、优劣反应的种种机制,让人们有了繁芜的认知,甚至在不同时间我们对事物的看法都会不同,即恼火又有趣。评论的时候可要多加小心哦。还有,罗玉凤到底如何我难以断言,可是如果你完全的相信网上所言–罗玉凤是个傻瓜,做个秉承“难得糊涂”作风的人,倒也是件轻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