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的艺术》说情感

前几天买到了上海译文出的《爱的艺术》,比我以前京华出版社的版本在装帧、排版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读起来更舒服,也不会因缺页少页而烦恼。可惜的是翻译的感觉不如后者顺畅,有些地方不如以前看的明白、清楚。再拿起看时,又有新的体会,就借这个“噱头”重新思考下爱,还有我们如魔术一般的情感线。
爱呢,生物学家说它是种生物激素,社会学家说它是经济关系,数学家有可能认为是某种函数的联系,而政治学家又会当作一种人际间的政治。弗洛姆则认为爱是艺术,可以当成一门“学科”,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才能掌握它。不过,这都是一家之言,“单方面的构想”,虽不足以概全,却足以显现爱的复杂。

更有趣的听说过一部法国的电影叫做 《欲望解析》 (C’est la tangente que je préfère,1997),女主人公是个数学天才,把与爱人的足迹点设为坐标点,以此构建坐标系和函数,可是,谁能一边在爱,一边在计算呢?本已复杂的函数还是不能描绘爱情的轨迹,谁都不会知道恋人们会从哪个象限滑入,再从那个象限跌落。
可其实,爱情不过是我们众多情感中的一种。对人类的情感,我们不仅无从预测,还往往难以描述。给你一段过往的感情,你有把握说清楚么?我们总是把握大方向,大趋势,草率的界定好与坏,从而忽略了许多细枝末节—-这些通常才是“精华”。就好比看历史人物,别看大事件、大结果,要看小细节,它们无不射出五光十色的人性。有趣的是,当我们将重心扎根于这些“琐碎”时,竟然能看到和大世界迥然不同的“小风光”。
在情感世界里,你相信的总会是对的。从来没有人会认同情感有“客观”之说。说穿了,每个人都是在盲人摸象,霸占着局部而夸夸其谈,在你笑话别人对情感的态度如何如何的时候,对方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触感”反驳。我想,时常换个脑袋看看,不执着于“虫眼”,应该能得到更多的感触,看到更广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