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来你非不快乐》到话语权

今天中午林夕的这本《原来你非不快乐》终于到了我的手中。其实,这类书颇小资,小资的书很少在我的书单中,但是因为作者是林夕,所以才买来看看。果然在意料之中,林夕的文字就像把他的歌词都堆在一起,变成了完整的句子,配合上了时事,却仍改不了一贯细腻的色彩。
说来这本书剖析了生活中的很多小事,以追逐快乐为题,其实却是教会我们面对生活中种种不快乐的因素,从而寻找到生活中的平静。带着一点禅意,又像是教导我们如何开悟。当然类似的书有很多,想的起来的就有《生命之书》和《狂喜之后》。但我觉得林夕的书远不及以上两本走的深远,从整体到细节再到启发,是娓娓道来却少了独到的内涵。
可《原来你非不快乐》在一年里已经印了四次,看看豆瓣上的评论就知道追逐的不在少数,而其他的书要少得多。不紧想起了话语权的问题,当然你可以说你不认识林夕,可是王菲的《红豆》,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陈奕迅的《爱情呼叫转移》应该听过吧,最不济还有那首《北京欢迎你》等等词作都是出自林夕。其影响可见一斑。
正是由于林夕拥有巨大的话语权,大多人看到的书是这本《原来你非不快乐》。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先来”者轻易的被“后来”者居上,并取而带之,这就是话语权的力量。

谁谁一声吼,地球会不会真的抖三抖,我不知道,但是老毛说了这句名言以后,它还真的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了某些人的“真理”,形成了无比强大的隐形力量。什么全球华人一声吼,石油工人一声吼,后面都加上个抖三抖。类似的话还有很多,被我们或者一些机构不断的重复而成为了所谓的“科学”,这都要归功于强大话语权。
但是细心的想想这些人说的话,真的有用么?在我看来,太多的人沐浴着话语权赋予的春风,整天就是滔滔不绝的神侃,其实却是不堪一听,全是屁话(想起了高中的..),而这些人不过是话语权下的应声虫,强势之下的被压迫者,所放之屁也是陈年老旧,毫无创见可言。
如李银河所说(见《像梭罗那样写日记》),善加利用自己的话语权,纯洁的思考,凭良心说话。这真的需要很多“领导”明白,代表学生会或者学校的讲话能不能不要那么歌功颂德?少点吹嘘,少点浮夸。但是说到底,还是有很多话不能说,无论处于何方,身居何位。不知这算不算是人类统治下一件很悲哀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