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就是个喜欢东想西想的人,除了想“今天去哪里玩"之外,还想起他的问题,比如说“有没有上帝"“恐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女孩子小时候没有胸"…长大了渐渐就想更多的问题,大抵算是我打消时间最好的方式。我能明白艾米莉.狄金森说的头脑,比天空辽阔;头脑,比海洋更深。在我看来,人类的智能得益于思考,而人性之纷繁也正源自思考的不同。

中文版封面

整天思考问题的人有很多,我们大致会称他们为“哲人"、“学究"等等,而对这些人的印象大概就是整天蜗居在象牙塔里研究深奥的不得了的事物。在日常生活中,说不得就会与这个那个“哲学"联系到一起。他们出版的书籍五花八门,让人们常把哲学想的高深莫测、玄而又玄,总是远观而不能接近。其实,哲学的起点不过是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问题。只要多想想,它们并非难事。

罗素在《哲学问题》(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指出:“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因为通常不可能知道有什么确定的答案是真确的,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而这些问题,可以把人们的心灵从狭隘的偏见中解放出来,这对改变、明确我们看问题的方式有巨大的作用。

英文版封面

朱利安 巴吉尼的《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The pig that wants to be eaten)就是建立在“哲学问题"的基础上的,作者精心设计了100个实验的场景,来“邀请"读者进行哲学的思考,享受哲学思考的乐趣。有网友称,这些都是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没有什么思考的价值。可我看来,没有答案的问题恰恰表现出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它们令你“无路可走”,却又让你不断的进步。

这类的书籍还有新华社出版的《101个哲学问题》。不过最近哲学书籍还被画成了漫画,名曰《第一本哲学漫画书(世界上最著名哲学家尼采哲学思想简明漫画读本)》,也值得一看哦!(以前就以《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中的内容写下了一点思考,但是苦于当时看得是预览版的,现在可是买到了,哈哈~另以上文字部分援引自以前的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