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婚姻链
我对婚姻的态度一直是深恶痛绝的。十一的时候去参加了姐姐的婚礼,可真是长了“见识”,请客吃饭的时候来了大概有四五百人,几十年不见的人、沾不到边的亲戚们通通都被一场婚姻拉来,甚至还有那些只是听过名的人也被拉来,深处其间的我有种说不出的难受,那感觉就好象是在看一场传销,或者是一个劣质的民办学校在招生。
我不明白,一群群所谓的故人坐在餐桌上,说着寒暄的话,脸上挤出不冷不热、不甜不苦表情,究竟有什么意思?早在暑假的时候就听我妈提起过婚礼很大花销但有收入,而广发请柬就是收入的一大部分。虽说父母是用心良苦的,为了儿女拉下脸请人去凑资金,但是连这种“终身大事”都要亲自上阵,实在是件很恶心的事。
更深一层的我觉得婚姻制度根本已经到了腐朽的地步(虽然这点现状来看没有表现),这种制度根本和爱情无关,只不过是氏族间的一种经济交易。这么认为和我的家庭本身并没有任何关系,潜在的和谐并不能影响我对婚姻制度的轻蔑,因为我们都被推进了恋爱-婚姻-繁殖-死亡这个可怕的链条之中。
叔本华在生存空虚论中指出,(婚姻或爱情等的)热情是依赖着一种幻想,这种幻想能使只对种族有价值的事,也显得有利于个人,在种族的目的达成后便消失不见。用荣格的观点来看这个链条的存在是一种集体的潜意识。我可以理解人在没有足够认知力的情况下,被集体感染而产生某种行为;但是,在个体成长成熟之后去实现这一链条,就是我无法接受的了。难道我们一生都要活在这种意识的幻想中么
无论是婚姻还是生殖,它们的存在都是有利于我们种族的,而不是个体。有人会说婚姻是爱情的结果而生殖是生命的延续云云,我们得到了永恒感,这是很可笑的—无论是作为生产者的我们还是最后的“产品”都要面临一件事情,就是死亡。在这个角度看,死亡比生命永恒的多,可是我们却惧怕、逃避着死亡,由此来看生命延续不过是潜藏在我们细胞中的意识,并不是对个体很有用。
或许说对还是“娃娃”的我们讨论这些事情还太早(不过有好多人在这个年龄定亲了吧),或许说以上的观点并不是很正确(其实也没有所谓的正确),但是思考琢磨意识中是不是缺陷,是不是在被潜在的东西影响,却是我们面对人生、生活的选择时所必需具备的能力。无论怎样,一对一的婚姻方式还是很荒谬的,难道能保证一辈子不和配偶以外的人发生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