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波传
提起兰波,脑海中飞起的是很多块状的记忆,同性恋、浪子、沙漠、苦艾酒,一切都离我们的生活甚远。最开始接触到的只是魏尔兰和兰波零零散散的故事和诗歌, 企图去理解他们之间的同性恋情,可产生的矛盾是越来越懂,也越来越不懂,比如说兰波为什么要放弃文学?魏尔兰的心理究竟怎么对待兰波的?种种疑问挥之不去,还不如一切仅仅用是被黑暗的资本主义蚕食了灵魂解释来的轻巧。
暑假的时候看了一本厚厚的兰波传,它给了我很多帮助,这本书没有捕风捉影,也没有抓住兰波的同性恋情而喋喋不休,相比较其它以意识形态为主的传记,书中的兰波只是纯粹的诗人,他的诗性充满了他颠沛流离的生命片段。印象很深的画面是,兰波在深夜饮者苦艾酒,和朋友们激烈的讨论。好想深入其中感受当时的场景,一杯“绿色小精灵”在手,让时间变得缓慢,看清楚这位文艺的青年在那段时间里每一 刻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可惜的是,历史不容许我们知道,兰波本人也不希望我们知道—它亲手烧毁了不少诗歌的手稿。现在想想,他活着就是希望许多东西去死的,他放弃文学的原因可能就在此处。他留给我们的是一个个场景,一个个意象,还是万事空?每一点都值得思考。
马拉美说他是一个“值得尊重的过客”。这个词用的很好,他曾经认真的学过文法,忘我的写过诗歌,可能还真心的爱过魏尔兰,想要和他长厢厮守,还可能想过成为 一位富可敌国的商人,游荡12年,为全家扬眉吐气,可最终—一切都未成为永恒。揭下世人为兰波贴上的标签,他是真正“偷盗天火的巨人”。
其它文章